「原來如此」英文別只會說 I see!12種超道地說法,從「恍然大悟」到「難怪」,情境用法一篇搞懂

你是否常聽到外國人說「I see」,卻覺得這句話在某些情境下顯得太單調、不夠自然?其實,表達「原來如此英文」的方式遠不止這一種。最道地的英文母語者會根據語氣、情境和情緒強度,靈活運用多種說法,如 That explains it, No wonder, 或 Now it all clicks。這些表達能讓你在理解某件事時,語氣更貼近母語者的自然反應,聽起來不僅流暢,還更有溫度。

在文化交流中,「原來如此的英文」不僅是語言理解的反應,更是一種思維的展現。懂得根據情緒與場合選擇正確的表達,能讓你的英文對話更真實、更具親和力。許多英語學習者常誤以為所有的「恍然大悟」都能用 I see 帶過,但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

本文由 PREPEDU 專業英語教學團隊精心編寫,將帶你一次掌握 12 種地道的「原來如此英文」表達,從輕鬆口語到正式用語,搭配真實情境對話與例句,幫助你快速提升語感,在任何場合都能自然說出「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英文
原來如此英文

I. 為什麼「原來如此英文 I see」不是最佳選擇?

I see 是什麼?「I see」是許多人學習英文時最先接觸的「原來如此的英文」說法。然而,在實際溝通中,過度依賴這個表達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

"I see" 的字面意義是「我看到了」或「我理解了」,但在英語母語者的耳中,這個說法通常只傳達「資訊已接收」的訊息,而缺乏情感共鳴或邏輯認同。它像是一個中性的確認信號,表示你聽到了對方說的話,但不一定代表你真正理解其中的邏輯,或認同對方的觀點。範例:

  • A: I've been working on this project for three months, and finally figured out the solution.(我已經做這個專案三個月了,終於找出了解決方法。)

  • B: I see.(原來如此。)

為什麼「原來如此英文 I see」不是最佳選擇?
為什麼「原來如此英文 I see」不是最佳選擇?

在這個對話中,B 的回應顯得冷淡且敷衍,無法體現對 A 付出努力的認可,也沒有表達對解決方案的興趣或理解。

儘管 "I see" 有其局限性,但作為原來如此英文的基本用法之一,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仍然適用:

適用時機

說明

範例

電話或會議中的簡短確認

當對方正在連續說明多個要點時,用來表示「我在聽」

I see... and then what happened?(我明白了……然後發生了什麼?)

需要保持中立態度時

當你不想表達明確的認同或反對時

I see your perspective on this matter.(我理解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正式且嚴肅的場合

某些正式情境中,"I see" 的客觀性反而適當

I see. Let me review the documentation first.(我明白了。讓我先看一下文件。)

重要提醒: 在日常對話、朋友交流或需要展現熱情回應的場合,建議選擇更豐富的原來如此英文替代說法,讓你的語氣更自然、有層次。

II. 最萬用的「原來如此英文」— That makes sense

在所有「原來如此英文口語」表達中,"That makes sense" 是最安全、最萬用的選擇。無論是正式商務場合或輕鬆的朋友聊天,這個說法都能恰如其分地傳達你的理解與認同。為什麼 "That makes sense" 如此好用?這個表達的核心價值在於它同時傳達了三個層次的訊息:

  1. 資訊層面: 我聽懂了你說的內容。

  2. 邏輯層面: 你的解釋符合邏輯,說得通。

  3. 情感層面: 我認可你的觀點,你的想法有道理。

相較於 "I see" 的被動接收,"That makes sense" 展現出主動思考與評估的過程,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認真對待。

如何讓 "That makes sense" 這句原來如此英文聽起來更自然?在 "That makes sense" 前加上語氣詞,能讓你的回應更有溫度,例如:

語氣詞

傳達的情緒

範例

Oh

恍然大悟的驚喜

Oh, that makes sense now!(喔,現在就明白了!)

Ah

理解的瞬間

Ah, that makes sense.(啊,這就說得通了。)

Okay

接受並認同

Okay, that makes sense to me.(好,我覺得這很有道理。)

Yeah

輕鬆且同意

Yeah, that totally makes sense.(對啊,這完全說得通。)

III. 根據情緒程度選擇「原來如此英文翻譯」

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表達方式。以下根據「情緒光譜」將 12 種說法分為四大類,幫助你在各種場合選擇最適當的「原來如此英文」。

1. Aha!

"Aha!" 是最直接表達靈光一閃的方式,這個說法源自心理學術語,專指突然理解的瞬間。它充滿活力與驚喜,帶有非常強烈的情緒表達,最適合用於非正式場合和朋友間的對話。當所有資訊突然在你腦中連結起來,形成完整的理解時,"Aha!" 能完美傳達那種「終於懂了」的興奮感。這個說法簡短有力,往往伴隨著驚喜的語氣,讓對方知道你不只是理解了,更是感到意外與開心。例如:

  • A: The meeting is at 3 PM, not 3 AM! (會議是下午三點,不是凌晨三點!)

  • B: Aha! That's why nobody showed up! (啊哈!這就是為什麼沒人出現!)

Aha!" 是最直接表達靈光一閃的方式,這個說法源自心理學術語,專指突然理解的瞬間
Aha!" 是最直接表達靈光一閃的方式,這個說法源自心理學術語,專指突然理解的瞬間

2. Now it all clicks!

Now it all clicks!這個表達是常見的原來如此英文說法之一,形象地描繪了所有資訊「喀嚓」一聲對齊的感覺,就像拼圖的最後一塊終於找到正確位置。這個說法特別適合用於複雜問題終於理出頭緒的時刻,適用於輕鬆對話,尤其是當你需要解開複雜謎題或理解複雜關係時。"Click" 這個動詞巧妙地比喻了理解的瞬間——就像開關被按下,燈突然亮起。想像你在追蹤一個複雜的情節或試圖理解一連串看似無關的事件,當關鍵資訊出現時,一切突然變得清晰。例如:

  •  A: She's his sister, not his girlfriend.(她是他妹妹,不是女朋友。)

  •  B: Now it all clicks! That explains their relationship.(現在全部都說得通了!這就解釋了他們的關係。)

「Now it all clicks!」這個表達是常見的原來如此英文說法之一
「Now it all clicks!」這個表達是常見的原來如此英文說法之一

3. Everything falls into place

"Everything falls into place" 帶有更沉穩的語氣,強調的是系統性的理解而非瞬間的驚喜。這個說法適合任何場合,相對較為正式,特別適合當你回顧過去的事件,發現它們形成一個完整且合理的圖像時使用。與 "Now it all clicks!" 的突然性不同,"falls into place" 暗示著一個更漸進的理解過程,就像拼圖碎片一片片落到正確位置。當你需要表達深思熟慮後的理解,或者在較為嚴肅的情境中,這個說法會比前兩者更加恰當。例如:

  • A: He studied architecture before becoming a designer. (他在成為設計師之前學過建築。)

  • B: Everything falls into place now—his attention to spatial detail makes sense. (現在一切都說得通了——他對空間細節的關注就有道理了。)

"Everything falls into place" 帶有更沉穩的語氣,強調的是系統性的理解而非瞬間的驚喜
"Everything falls into place" 帶有更沉穩的語氣,強調的是系統性的理解而非瞬間的驚喜

4. That explains it

「That explains it」是最直接指出因果關係的原來如此英文說法之一,適用於任何場合。當你發現某個資訊完美解釋了之前的異常現象或令人困惑的情況時,這個表達能清楚傳達你的理解。它像是一座橋樑,將你之前的疑問與現在的答案連接起來。這個說法簡潔有力,不會過於情緒化,因此在職場或日常對話中都很合適。它傳達的訊息是:「我之前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但現在你的解釋讓一切變得合理了。」例如

  • A: The system was under maintenance this morning. (系統今早在維護中。)

  • B: That explains it. I couldn't log in earlier. (這就解釋通了。我剛才無法登入。)

「That explains it」是最直接指出因果關係的原來如此英文說法之一
「That explains it」是最直接指出因果關係的原來如此英文說法之一

5. Now I understand why...

"Now I understand why..." 則更明確地將新資訊與舊困惑連結起來,適用於任何場合,特別是當你需要表達較為深思熟慮的理解時。這個句型的結構本身就是一座橋樑,引導聽者從你的困惑走向你的理解。使用這個說法時,你通常會在 "why" 後面接上具體的原因或情境,讓對方清楚知道你理解了什麼。它比 "That explains it" 更加詳細,也更能展現你的思考過程。當你想要明確說明你理解了哪個具體的因果關係時,這個說法特別有用。例如:

  • A: I lost important files to a hard drive crash last year. (我去年硬碟損壞,遺失了重要檔案。)

  • B: Now I understand why you're so insistent on cloud backup. (現在我理解為什麼你這麼堅持使用雲端備份了。)

"Now I understand why..." 則更明確地將新資訊與舊困惑連結起來
"Now I understand why..." 則更明確地將新資訊與舊困惑連結起來

6. No wonder...

No wonder...是非常常見的原來如此英文表達之一,帶有「難怪」的語意,最適合用於輕鬆對話,暗示這個解釋讓一切變得理所當然。這個說法特別適合用於回應那些一旦知道原因就覺得理應如此的情況。它帶有一種「早該想到」的語氣,但不是批評性的,而是帶著一種恍然大悟的輕鬆感。當某個結果或現象的原因被揭露後,如果這個原因讓結果顯得完全合理甚至必然時,"No wonder" 是最貼切的回應。例如

  • A: The chef trained in Italy for five years. (主廚在義大利受訓了五年。)

  • B: No wonder the pasta tastes so authentic! (難怪義大利麵嚐起來這麼道地!)

「No wonder...」是非常常見的原來如此英文表達之一
「No wonder...」是非常常見的原來如此英文表達之一

7. Fair enough

"Fair enough" 傳達的是「你說得有道理,我接受」的態度,特別適合用於討論與辯論場合。它常用於你原本有不同意見,但經過對方解釋後願意讓步的情境。這個說法暗示你經過理性評估後,認為對方的論點是公平且合理的,因此你願意調整自己的立場。"Fair enough" 不代表你完全同意對方的所有觀點,而是表示你接受對方在這個特定情況下的理由。在團隊討論或需要達成共識的場合,這個說法能有效地表達你的開放態度,同時保持自己的思考獨立性。例如

  • A: We should prioritize quality over speed here. (在這裡我們應該優先考慮品質而非速度。)

  • B: Fair enough. You're right about that. (說得有道理。你這點說對了。)

"Fair enough" 傳達的是「你說得有道理,我接受」的態度
"Fair enough" 傳達的是「你說得有道理,我接受」的態度

8. I can see your point

"I can see your point" 明確表達你理解並認同對方的立場,這個說法特別適合用於需要展現同理心的討論中。使用這個表達時,你在告訴對方:「我站在你的角度思考了,我明白你為什麼會這樣想。」它比簡單的「我同意」更有深度,因為它強調的是理解的過程,而不只是結果。在需要建立信任或化解分歧的對話中,"I can see your point" 能有效地展現你的傾聽能力與開放心態。它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與被理解,即使你們最終可能還是持有不同意見。例如

  • A: Remote work can boost productivity for certain roles. (遠端工作可以提升某些職位的生產力。)

  • B: I can see your point—it does eliminate commute time. (我理解你的觀點——它確實省去了通勤時間。)

"I can see your point" 明確表達你理解並認同對方的立場
"I can see your point" 明確表達你理解並認同對方的立場

9. That's a valid point

"That's a valid point" 則更正式地認可對方論點的合理性,常用於學術討論或專業辯論中。這個說法表示你在理性評估後承認對方的論點站得住腳,具有邏輯性與說服力。"Valid" 這個詞帶有評估與驗證的意味,暗示你經過慎重思考後給出這個認可。在正式的商業會議、學術研討或任何需要展現專業判斷的場合,這個說法能有效地表達你的尊重與認真態度。它比 "I can see your point" 更加客觀與理性,適合用於需要保持專業距離的討論中。例如

  • A: We need to consider long-term maintenance costs. (我們需要考慮長期維護成本。)

  • B: That's a valid point. Let's include that in our analysis. (這是個有效的論點。讓我們把這點納入分析中。)

"That's a valid point" 則更正式地認可對方論點的合理性
"That's a valid point" 則更正式地認可對方論點的合理性

10. Got it

"Got it" 是最簡潔的確認方式,傳達「我懂了,我們可以繼續了」的訊息。它特別適合用於接收指示或簡單資訊時,讓對方知道訊息已經成功傳達,可以進行下一步。這個說法非常實用且高效,不會拖延對話的節奏。在快節奏的工作環境或當你需要快速確認理解時,"Got it" 是最佳選擇。它既不過於隨意,也不會顯得生硬,在大多數非正式到半正式的場合都很適用。不過要注意的是,在非常正式的場合(如與高階主管或重要客戶的會議),可能需要選擇更完整的說法。例如:

  • A: Meet me at 7 at the café on Main Street. (七點在主街的咖啡廳見我。)

  • B: Got it. See you there! (知道了。到時見!)

"Got it" 是最簡潔的確認方式,傳達「我懂了,我們可以繼續了」的訊息
"Got it" 是最簡潔的確認方式,傳達「我懂了,我們可以繼續了」的訊息

11. Gotcha

「Gotcha」是「Got it」的更口語版本,也是常見的原來如此英文說法之一,帶有輕鬆友善的氣氛。不過要特別注意,這個說法過於隨意,不適合用於正式場合或與不熟悉的人交流。它最適合用於親近的朋友或同齡同事之間,能創造輕鬆愉快的對話氛圍。"Gotcha" 帶有一種俏皮的語氣,有時甚至帶點幽默感。在使用時要特別留意對話對象與場合——與老闆、長輩或剛認識的人使用 "Gotcha" 可能會顯得不夠尊重或過於親暱。保險起見,當你不確定是否適合使用時,選擇 "Got it" 會更安全。例如

  • A: Just press the red button to restart. (只要按紅色按鈕就能重啟。)

  • B: Gotcha. Thanks! (懂啦。謝啦!)

「Gotcha」是「Got it」的更口語版本,也是常見的原來如此英文說法之一
「Gotcha」是「Got it」的更口語版本,也是常見的原來如此英文說法之一

12. Right, right

"Right, right" 透過重複來強調你在追隨對方的思路,這個說法常用於電話交談或當對方正在連續解釋多個要點時。它像是對話中的節點,讓說話者知道你一直在專心聆聽,並且跟得上他們的解釋。重複 "right" 兩次比只說一次更能傳達你的積極參與,但又不會打斷對方的說話節奏。這個說法在需要表現出你正在專注理解的場合特別有用,比如接收複雜指示或聽取多步驟流程時。不過要注意不要過度使用,否則可能聽起來像是敷衍。例如

  • A: First the application, then the interview, finally the background check. (首先是申請,接著是面試,最後是背景調查。)

  • B: Right, right. I've got the process. (對對。我了解流程了。)

"Right, right" 透過重複來強調你在追隨對方的思路
"Right, right" 透過重複來強調你在追隨對方的思路

IV. 進階探索:專業人士常見原來如此英文問答(FAQ)

即使掌握了原來如此英文的基本用法,許多學習者仍對某些深層次的語言問題感到困惑。以下精選四個最具代表性的問題,提供專家級的解答,幫助你建立更完整的語言理解框架。

1. 何謂「理解」(understand) 與「領悟」(get it) 在英文語感上的核心區別?

"Understand" 與 "get it" 的差異就像「讀懂說明書」與「靈光一閃」的差別。 "Understand" 較為正式與理性,強調的是透過邏輯分析達到的認知,適合用於學術、專業或複雜概念的場景。相對地,"get it" 更口語與直覺,常用於突然領會某個笑話、暗示或簡單概念的瞬間。想像你在學習數學定理:你可以說 "I understand the theorem"(我理解這個定理的邏輯),但當你突然明白它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時,你會說 "Oh, now I get it!"(哦,我現在懂了!)。前者是知識的累積,後者是理解的頓悟。

2. 如何根據「正式商業」與「日常休閒」場合來分類這 12 種說法?

掌握正式與非正式的界線能幫助你在不同場合做出適當選擇。以下是清晰的分類指南:

正式商業場合適用

  • That makes sense (最安全的選擇)

  • That explains it (專業但不過於僵硬)

  • I can see your point (展現專業同理)

  • That's a valid point (學術與商業討論)

  • Fair enough (接受對方論點)

日常休閒場合適用

  • Got it / Gotcha (快速確認)

  • Right, right (輕鬆對話)

  • Aha! (驚喜發現)

  • Now it all clicks! (恍然大悟)

兩者皆可使用

  • Now I understand why… (中性且清晰)

  • No wonder… (親切但不失禮)

  • Everything falls into place (稍正式但可用於友好交談)

選擇時的黃金法則是: 當你不確定時,選擇正式一點的說法總是較為保險。過於正式頂多顯得有距離感,但過於隨意可能會被視為不尊重。

3. "That makes sense" 跟 "Fair enough" 在表達認同時,語氣上有何關鍵不同?

雖然兩者都表達認同,但其背後的心理狀態與前提條件截然不同。"That makes sense" 強調的是邏輯上的驗證,你是在確認對方的解釋符合理性推理,這是一種主動的認同。它預設你原本就願意接受,只是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相對地,"Fair enough" 則暗示你原本持有不同意見或質疑,但經過對方解釋後願意讓步或妥協。它帶有「雖然我不完全同意,但我接受你的理由」的意味。

舉例來說,當同事解釋專案流程時,你回應 "That makes sense" 表示你理解並認同這個流程的邏輯。但如果你原本建議用不同方法,同事解釋為何必須按現行方式進行,你回應 "Fair enough" 則表示你放下了原本的堅持,接受現實。前者是理解的確認,後者是立場的調整。

4. 所以,在任何情況下,只說「I see」就一定是錯的嗎?

不一定,但大多數情況下你都有更好的選擇。"I see" 的問題不在於它本身是錯誤的英文,而在於它在溝通層面上是「不夠好」的。它像是一把萬用鑰匙,能開啟基本的門,但無法打開那些需要精密配合的鎖。當你想要建立深度連結、展現真誠理解或鼓勵對方繼續分享時,"I see" 就顯得力不從心。

真正的溝通精通不是避免犯錯,而是追求卓越。當你的工具箱裡只有一把錘子時,所有問題看起來都像釘子。但當你擁有十二種精準的工具時,你能根據每個獨特的情境選擇最合適的回應。這不是關於對錯的二元選擇,而是關於從「可以」到「最佳」的品質提升。

V. 運用「原來如此英文」表達的對話範例

為了幫助你更好地掌握這些說法,以下提供三個完整的對話英文範例,涵蓋不同場合與情境。

1. 對話 1:朋友間的輕鬆聊天

原來如此英文對話

中文翻譯

  • Emma: I've been avoiding that new restaurant downtown. Have you been there?

  • Liam: Yeah, I went last week. It was incredibly crowded.

  • Emma: Really? I thought it would be quieter since it just opened.

  • Liam: Actually, that's exactly why it's packed—everyone wants to try the new place.

  • Emma: Ah, that makes sense! No wonder I couldn't get a reservation.

  • Liam: If you want to go, I'd suggest visiting on weekday afternoons.

  • Emma: Got it. Thanks for the tip!

  • 艾瑪:我一直在避開市中心那家新餐廳。你去過嗎?

  • 連恩:去過,我上週去了,裡面人多得不得了。

  • 艾瑪:真的嗎?我還以為剛開幕會比較安靜呢。

  • 連恩:其實正因為剛開幕,所以才那麼多人——大家都想去試試新地方。

  • 艾瑪:啊,這就說得通了!難怪我一直訂不到位。

  • 連恩:如果你想去,我建議平日下午去會比較好。

  • 艾瑪:知道了,謝謝你的建議!

2. 對話 2:職場專業討論

原來如此英文對話

中文翻譯

  • Manager: The client has requested a two-week extension on the deadline.

  • Sarah: Why the sudden change? We're already halfway through.

  • Manager: They've expanded the project scope significantly—they want three additional features.

  • Sarah: Oh, that explains it. The original timeline was based on the initial requirements.

  • David: Will we have enough resources to handle the additional workload?

  • Manager: We'll bring in two more developers from the design team.

  • David: That makes sense. They have experience with similar features.

  • Sarah: Fair enough. Quality should take precedence over speed in this case.

  • 經理:客戶要求將截止日期延長兩週。

  • 莎拉:為什麼突然改變?我們已經完成一半了。

  • 經理:他們大幅擴展了專案範圍——想要再加三個新功能。

  • 莎拉:哦,這就說得通了。原本的時程是根據最初需求制定的。

  • 大衛:我們有足夠的資源來應付額外的工作量嗎?

  • 經理:我們會從設計團隊調兩位開發人員過來。

  • 大衛:這就合理了。他們有開發類似功能的經驗。

  • 莎拉:說得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品質應該優先於速度。

總結

通過本文,你已經掌握了 12 種道地的「原來如此英文」說法,從最萬用的 "That makes sense" 到情緒豐富的 "Aha!" 和 "No wonder"。這些表達不僅是語言技巧的累積,更是溝通思維的轉變。

語言的真正力量在於建立連結。每次你選擇精準的表達方式,你都在為對話注入溫度與真誠。從今天開始,在真實對話中有意識地運用這些說法,觀察對方的反應如何因你的回應而改變。

記住:溝通的最終目標不是完美無誤,而是真誠而有效地與他人連結。現在,你已經擁有了實現這個目標的完整工具箱。

對 IELTS 或 TOEIC 考試結構感到陌生?考試當天的不確定感會影響你的表現。PREPEDU 的 Test Practice 提供真實模擬環境,讓你在實戰前熟悉題型和時間限制。

系統收錄超過 1,000 道練習題,定期更新以反映最新考試趨勢。AI 引擎分析你的錯誤,針對弱點提供改進方案。進度追蹤系統將你的成長數據化,讓進步一目了然。

現在開始練習,在考試中展現實力。立即體驗 PREPEDU 的雅思真題多益測驗試題

黃秋賢
Product Content Admin

你好!我叫黃秋賢。現在在網站 prepedu.com 的部落格擔任產品內容經理。

我有超過5年的英語、韓語等外語自學經驗,並準備過 IELTS、TOEIC、TOPIK 等考試,累積了豐富的實戰知識,也曾協助數千位在語言學習上遇到困難的人。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幫助大家在家中更有效率地自學!

評論評論

0/300 個字元
Loading...
PREP PTE. LTD.

統一企業編號:202227322W
地址:114 LAVENDER STREET, #11-83 CT HUB 2, SINGAPORE (338729)

認證機構
DMCA protect